交大思诺IPO:招股书购销数据数千万“对不上”或涉嫌财务造假
自我标榜为国内“列控系统领域核心部件领先”企业的北京交大思诺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交大思诺)正冲刺IPO。3月36日,公司将接受发审委的审核。而在翻阅公司招股书,公司也存在客户集中、应收账款高企、财务数据频频“打架”涉嫌造假等问题。
这并非交大思诺首次冲刺IPO。早在2017年底,交大思诺曾向证监会提交了上市文件。但几个月后2018年5月底,交大思诺公告称决定暂缓上市,并撤回了上市申报文件。而财报显示,2018年上半年,交大思诺的净利润一度暴跌约40%。
近两年后交大思诺卷土重来,再次到了上市关口,这次它能成功吗?从业绩上看,近年来,交大思诺业绩一直处于节节攀升的状态。2019年公司总营收3.44亿元,归母净利润达到1.19亿元,增长约11.48%。
不过,外界对交大思诺的业绩真实性也有不小的怀疑。一方面,交大思诺披露的销售数据,与公司多位大客户披露的相应采购数据,这两者存在数千万的差距;另一方面,交大思诺与多位大客户间,都存在共同的大股东——北京交通大学。这对公司的业务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财务数据频频“打架” 或涉嫌造假
早在2017年底,交大思诺便向证监会申报过IPO;但2018年5月底,交大思诺又公告称决定暂缓上市、撤回了上市申报文件。这背后的原因为何?实际上也引起了监管层的主要,要求公司说明“前次申报撤回的原因等”。
交大思诺前次IPO撤回,或与公司业绩暴跌有关。公开财报显示,2018上半年,交大思诺实现营收1.01亿元,同比下滑6.73%;归母净利润1947万元,暴跌了39.90%。然而诡异的是,2018年全年,交大思诺业绩却实现较大增长;2018年公司归母净利润1.06亿元,增长了24.44%。
(交大思诺披露2017年向交控科技销售2447.04万元,数据来源:交大思诺招股书)
交大思诺如何在2018年上半年业绩暴跌的情况下,在2018年下半年实现业绩暴增的?这背后有着怎样的隐情呢?
资料显示,交大思诺披露的销售数据,与公司多位大客户披露的相应采购数据,这两者存在明显的差距。在招股书中,交大思诺称2018年公司向大客户交控科技(688015.SH)销售了6891万元;而交控科技招股书却显示,2018年,公司向交大思诺采购了6336.73万元。这二者存在550多万的差距,相差约8%。
(交控科技披露2017年向交大思诺采购7225.4万元,数据来源:交控科技招股书)
更大的差距发生在2017年。交大思诺称其2017年向交控科技销售额为2447万元;而交控科技却称,2018年公司向交大思诺采购了7225.40万元,这二者存在4770多万的差距,差异率达到195%。
2016年也存在明显差异。2016年交大思诺称其向交控科技销售额为5930万元;而交控科技却称,2018年公司向交大思诺采购了4005.23万元,这二者存在较大的差距,差异率高达32.46%。而纵观交大思诺与交控科技的“购销打架”情况,都可以看出交大思诺财报上市的销售数据,都是要比交控科技披露的采购数据,高出不少。这背后的原因为何?
交控科技曾承认:由于公司主要股东北京交大资产经营公司(以下简称交大资产)同时是交大思诺的重要股东,因此交大思诺给交控科技开“后门”,价格有优惠,但是各项产品价格差异在8.33%~22.62%不等,远远没有达到195%的程度。
“交大思诺与第一大客户交控科技,销售、采购数据明显对不上。这背后,公司财务造假的嫌疑十分明显,对此监管层不得不详细盘查。”有投行人士认为。
靠北京交大的关系“拉”业务 涉嫌利益输送
交大思诺的全名为“北京交大思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从它的全名便不难看出这家公司与北京交大的关系。招股书显示,目前北京交大资产经营公司及其关联方持有交大思诺约10%的股权。同时,交大思诺7名非独立董事,几乎全部都在在北京交大任职的经历。
交大思诺主要为轨道交通系统提供零部件的企业,公司的客户大多为列控系统集成商、铁路“四电”工程承包商以及各终端铁路局。而北京交大,是交通大学的三个源头之一,由原铁道部、教育部、北京市共建,在铁路领域人脉和资源丰富。
实际上,正如交控科技在招股书中所言,交控科技的主要股东北京交大资产经营公司,持有交大思诺10%股份并向其委派一名董事。所以交控科技才买交大思诺的账,同时交大思诺也给交控科技“人情价”,大打折扣。
实际上,交大思诺这种复杂的“人脉”关系,也引起了监管层的注意。要求公司说明“公司与交控科技间,交易的定价依据及公允性。股东及关联方是否影响公司与客户交易的真实性、价格的公允性,是否存在利益输送或其他利益安排等。”
除此之外,交大思诺与第一大客户中国通号间的购销数据也“对不上”。中国通号招股书显示,2017年其向交大思诺采购了14923.63万元,而交大思诺却称,2017年公司向中国通号销售了13864.68万元。这二者存在上千万的差距。
种种迹象表明,交大思诺的财务数据非常可疑,公司很有可能存在财务造假或业绩粉饰的情况。公司靠着北京交大的关系,虽然拉到了不少业务,但这些业务的稳定性也存在很大的疑问,其中的风险不得不引起重视。
这并非交大思诺首次冲刺IPO。早在2017年底,交大思诺曾向证监会提交了上市文件。但几个月后2018年5月底,交大思诺公告称决定暂缓上市,并撤回了上市申报文件。而财报显示,2018年上半年,交大思诺的净利润一度暴跌约40%。
近两年后交大思诺卷土重来,再次到了上市关口,这次它能成功吗?从业绩上看,近年来,交大思诺业绩一直处于节节攀升的状态。2019年公司总营收3.44亿元,归母净利润达到1.19亿元,增长约11.48%。
不过,外界对交大思诺的业绩真实性也有不小的怀疑。一方面,交大思诺披露的销售数据,与公司多位大客户披露的相应采购数据,这两者存在数千万的差距;另一方面,交大思诺与多位大客户间,都存在共同的大股东——北京交通大学。这对公司的业务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财务数据频频“打架” 或涉嫌造假
早在2017年底,交大思诺便向证监会申报过IPO;但2018年5月底,交大思诺又公告称决定暂缓上市、撤回了上市申报文件。这背后的原因为何?实际上也引起了监管层的主要,要求公司说明“前次申报撤回的原因等”。
交大思诺前次IPO撤回,或与公司业绩暴跌有关。公开财报显示,2018上半年,交大思诺实现营收1.01亿元,同比下滑6.73%;归母净利润1947万元,暴跌了39.90%。然而诡异的是,2018年全年,交大思诺业绩却实现较大增长;2018年公司归母净利润1.06亿元,增长了24.44%。
(交大思诺披露2017年向交控科技销售2447.04万元,数据来源:交大思诺招股书)
交大思诺如何在2018年上半年业绩暴跌的情况下,在2018年下半年实现业绩暴增的?这背后有着怎样的隐情呢?
资料显示,交大思诺披露的销售数据,与公司多位大客户披露的相应采购数据,这两者存在明显的差距。在招股书中,交大思诺称2018年公司向大客户交控科技(688015.SH)销售了6891万元;而交控科技招股书却显示,2018年,公司向交大思诺采购了6336.73万元。这二者存在550多万的差距,相差约8%。
(交控科技披露2017年向交大思诺采购7225.4万元,数据来源:交控科技招股书)
更大的差距发生在2017年。交大思诺称其2017年向交控科技销售额为2447万元;而交控科技却称,2018年公司向交大思诺采购了7225.40万元,这二者存在4770多万的差距,差异率达到195%。
2016年也存在明显差异。2016年交大思诺称其向交控科技销售额为5930万元;而交控科技却称,2018年公司向交大思诺采购了4005.23万元,这二者存在较大的差距,差异率高达32.46%。而纵观交大思诺与交控科技的“购销打架”情况,都可以看出交大思诺财报上市的销售数据,都是要比交控科技披露的采购数据,高出不少。这背后的原因为何?
交控科技曾承认:由于公司主要股东北京交大资产经营公司(以下简称交大资产)同时是交大思诺的重要股东,因此交大思诺给交控科技开“后门”,价格有优惠,但是各项产品价格差异在8.33%~22.62%不等,远远没有达到195%的程度。
“交大思诺与第一大客户交控科技,销售、采购数据明显对不上。这背后,公司财务造假的嫌疑十分明显,对此监管层不得不详细盘查。”有投行人士认为。
靠北京交大的关系“拉”业务 涉嫌利益输送
交大思诺的全名为“北京交大思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从它的全名便不难看出这家公司与北京交大的关系。招股书显示,目前北京交大资产经营公司及其关联方持有交大思诺约10%的股权。同时,交大思诺7名非独立董事,几乎全部都在在北京交大任职的经历。
交大思诺主要为轨道交通系统提供零部件的企业,公司的客户大多为列控系统集成商、铁路“四电”工程承包商以及各终端铁路局。而北京交大,是交通大学的三个源头之一,由原铁道部、教育部、北京市共建,在铁路领域人脉和资源丰富。
实际上,正如交控科技在招股书中所言,交控科技的主要股东北京交大资产经营公司,持有交大思诺10%股份并向其委派一名董事。所以交控科技才买交大思诺的账,同时交大思诺也给交控科技“人情价”,大打折扣。
实际上,交大思诺这种复杂的“人脉”关系,也引起了监管层的注意。要求公司说明“公司与交控科技间,交易的定价依据及公允性。股东及关联方是否影响公司与客户交易的真实性、价格的公允性,是否存在利益输送或其他利益安排等。”
除此之外,交大思诺与第一大客户中国通号间的购销数据也“对不上”。中国通号招股书显示,2017年其向交大思诺采购了14923.63万元,而交大思诺却称,2017年公司向中国通号销售了13864.68万元。这二者存在上千万的差距。
种种迹象表明,交大思诺的财务数据非常可疑,公司很有可能存在财务造假或业绩粉饰的情况。公司靠着北京交大的关系,虽然拉到了不少业务,但这些业务的稳定性也存在很大的疑问,其中的风险不得不引起重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