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投资与责任投资、绿色投资等理念一脉相承,是全球可持续发展重要议题。目前对ESG并未形成统一权威认识,但ESG是一种关注企业环境、社会和治理绩效的投资理念和企业评价标准,与当前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相契合,并与企业传统财务评价相补充,符合机构投资者长期价值投资需求,已逐渐成为国际主流投资理念。根据全球可持续投资联盟数据,2020年初,可持续投资资产管理规模已占全球资管规模的35.9%。
目前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内涵丰富。ESG关注企业在环境、社会和治理三个维度上的表现,与高质量发展理念一致,有利于推动企业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协调统一。与国外成熟ESG市场相比,我国仍处于探索发展阶段,需要进一步推进ESG基础建设。
推动上市公司加强ESG信息披露。ESG评级及ESG投资的基础是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目前国际相关组织和机构逐步建立了完善的ESG报告框架和通用标准,如GRI准则、SASB准则等。对于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越来越多的国家逐步从鼓励引导走向半强制和强制,“不遵守就解释”原则得到了广泛应用。近几年,相关部门陆续出台新政策,逐步重视企业在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方面的表现,目前排污、环评、因环境问题受到的行政处罚等属于强制披露范围,其余仍属自愿披露。因此,需要监管机构从上而下推进我国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制度,建立完善统一披露框架,推动企业ESG披露的指标化和定量化,提高信息披露的持续性和可比性。
推进中国特色ESG评价体系建设。A股已存在多个ESG评级体系,如富时罗素、华证指数、商道融绿、社投盟等,但各个评级体系标准不统一,评级结果也存在很大差异。比如,富时罗素ESG最高分的A股企业在商道融绿仅为B+。目前发达国家ESG的评估体系和标准相对成熟,但中国国情和所处发展阶段不同,A股与成熟资本市场有差异,需加强中国特色ESG评价体系建设,建立与国际接轨、适应我国国情和A股市场实际的ESG评级体系,推进在企业所有制、行业属性等维度细分的ESG评级体系,并根据政策变化,对评级模型进行评估和改进。
引导企业聚焦绿色产业科技创新。我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提出对投资市场及投资策略产生重大影响,E(环境)部分和绿色投资日益引起更广泛的重视。“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还在于技术创新,需充分发挥金融服务引导功能,推进绿色技术创新与应用。目前我国已经建立起完善的绿色信贷政策体系,绿色债券、绿色产业等分类标准初步形成,绿色保险、ESG投资、绿色基金等也具备一定基础,需要以“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约束条件,推进ESG投资助力绿色科技创新,推进绿色技术在电力、工业、交通、建筑等领域的应用。
进一步加强ESG生态系统建设。ESG投资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涉及监管机构、第三方研究机构、ESG投资企业、金融机构、投资者等多方主体。监管机构需要推进ESG信息披露框架建设,出台适应我国国情的ESG指引,健全ESG相关基础建设,推动ESG从理念到实践的高效转化。第三方机构需要完善中国特色ESG评级体系和指数编制,并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在ESG信息搜集、数据挖掘中的作用。金融机构需要推进ESG产品创新,引导企业绿色转型发展,加强社会绿色投资引导,推动养老金、保险等大型机构投资者参与ESG投资。(注: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所在供职单位无关。)
文章来源:中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