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战投标准本身相比,该政策一波三折的命运更为各方所关注。
去年,不少投行团队围绕着一份方案修改多次:一开始设定的是“市价”定增,新规发布后火速改为“锁价”定增,监管问答发布后又做了一份战投认定资料,到了7月份又改回为“市价”定增。如今,随着先导智能定增方案的通过,恐怕这次又要改方案了。
应如何理解“锁价”定增在战投选项上的政策摇摆?不妨将其放在A股整体市场环境中来看待。
再融资新规刚出时,诸多条款被大幅放松,积蓄已久的定增需求迅速释放,短短1个月时间,数以百计的上市公司发布定增方案。尤其是彼时战投标准尚未明确,大部分方案都宣称引入战投,试图获得制度套利,个别战投甚至是自然人。
这种明显“钻空子”的做法肯定不是监管所愿意看到的,而且也不符合引入长线资金的初衷,容易引发市场跟风炒作。
作为再融资新规的另一举措,市价定增同样获得大幅松绑,相关参与者根据询价结果参与认购,只需持有6个月便可以解禁,刚开始并未获得市场认可,但随着不断有案例涌现,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市场资金开始接受市价定增。
如今,市价定增渐获认可,追求中短期收益的资金在这个市场中寻找机会。同时,二级市场正逐渐平稳,没有了单边上涨,投资者也开始认识到锁价定增的风险,不再一哄而上。
更加关键的还有监管机构对定增项目的审核效率。再融资新规后,监管对定增项目的审核节奏不断加快,一般没有太大问题,市价定增几乎轻松通过。
当上市公司再融资需求不再受到限制,决定权其实就落到了另一边——市场资金。面对持续发布的定增方案,市场中的资金开始研究公司基本面、行业发展前景等特质信息,最终用手投票——好公司好项目门庭若市,可以按照很高的价格发出来;普普通通的项目往往募资不足,只能潦草收场。
与IPO一样,再融资市场同样需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力量,让优秀者胜出,给有着广大前景的项目以更大的资源倾斜,既有利于资本市场成长,更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体现了改革的本义,是一手妙棋。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