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提升经济增长、产业升级、城市发展内生动力 为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创新支撑
今年初,中央提出加快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助推高质量发展。
抢抓发展机遇,成都市科技创新大会提出,构筑增长极、形成动力源必须依靠科技、依靠创新、依靠人才、依靠环境,以增强创新策源能力为引领,坚持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把人力资源协同深度嵌入创新链场景,坚持硬环境和软环境“两手抓”,努力实现从被动跟跑到主动领跑、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从追求“人口红利”向释放“人才红利”、从“拼政策优惠”到“比综合环境”的转变。
直指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刚刚过去的五年,对于成都科协为科技工作者服务、为创新驱动发展服务、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的各项创新之路,是主动而为、砥砺奋进的五年,是开创科协工作新局面的五年。
8月23日—24日,成都市科学技术协会第九次代表大会召开。
凝聚共识,砥砺奋进。各级科协组织将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核心的位置,围绕推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高质量发展中的支撑引领作用,提升经济增长、产业升级、城市发展等的内生动力,高水平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在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中描绘科协事业新的发展蓝图。
发挥聚才聚智优势
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奖147个
让科技催生经济、科技赋能城市、科技点亮生活,为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汇聚科技创新要素——市科协八大以来,全市科协系统着眼发挥聚才聚智优势,创新资源的多元配置能力持续提高,为我市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凝聚科技人才力量。
助力高质量人才项目在蓉落地。在市科协助力下,成都获批中国科协国家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成都),成为全国首批离岸基地5家单位之一。在此基础上,建立以成都高新区为核心的综合服务功能区和项目孵化功能区、38个海外基地和2个市域产业工作站,柔性引进诺贝尔奖得主罗伯特·胡贝尔等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的26个项目落地成都进行成果转化。
引导创新要素赋能产业生态圈。市科协在相关产业功能区引入生物医药、材料、环境科学、自动化、公路等国家级学会创新驱动助力工程服务站5个,扎实开展技术、项目、人才等全方位协同创新;创新设立成都市科协城乡社区科技公共服务站,动员组织市级学会的专家力量,开展国际化社区生活服务、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助力服务、高层次人才服务等多领域多形式专业化服务。
聚集高端智力资源助力创新主体。累计建成院士(专家)创新工作站179个,先后柔性引进院士71名、专家670名,主持或参与制定国家标准42项,申请专利2508项,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奖147个。成都玉龙化工院士(专家)创新工作站参与研发生产的某新材料获得中国专利金奖。
打通企业创新需求“最后一公里”。市科协八大以来,成都率先在全国建立公益性与市场化融合发展的产业功能区(园区)科协,实现20个行政区(市)县全覆盖,园区科协的“成都模式”得到中国科协的高度肯定并在全国推广,新建高校科协19家,企业科协325家,新建创客之家、企业科协联盟等新型科协组织7个。
营造开放共享生态环境
6万余人次参加全市科协系统学术交流活动
疫情期间,一款自动采血机器人引起关注。自动采血机器人是成都双创时代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宋彬针对病毒易传染、传播快的特性研发的,通过机器人协助诊疗,降低病毒传播风险。宋彬正是通过市科协策划组织的2016中国(成都)海外人才创新创业项目大赛回国创业的。
市科协八大以来,我市科协系统致力营造开放共享的生态环境,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多点发力。
高水平赛事活动服务学术交流。近年来,市科协举办“首届中国(成都)海外人才创新创业项目大赛”和“2019‘金熊猫’全球创新创业大赛暨海外高层次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大赛”,吸引国内外科技人才项目落地转化;承办“第四届、第五届中国(成都)国际科幻大会”,为成都打造“中国科幻之都”名片和申办世界科幻大会打下坚实基础。市科协八大以来,全市科协系统举办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交流活动2090余场次,6万余人次参加,交流论文6320余篇。
高效能工程服务创新驱动发展。获批全国创新驱动助力工程示范点,成功争取中国科协试点项目,完成全国创新驱动助力工程试点各项工作任务。牵头承办2018全国双创周线上展示平台——“@活动周”,利用360度影像制作与还原技术,首次实现全国双创活动周“永不落幕”。
此外,多方位科技资源服务乡村振兴。市科协以科技扶贫示范村、科普示范户建设为引领,探索“互联网++农业”等模式,推动基层科协、农技协与农业农村农民结合的升级。
培育科技创新“土壤”
我市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居西部地区领先地位
5月27日,为迎接即将到来的第四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由成都市科协打造的首批科普公交专线发车。市科协共打造了30辆公交专线,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它们运行在城市的大街小巷,打造流动科普阵地。
公民科学素质是科技创新的“土壤”,是国家竞争优势的基础。八大以来,市科协着眼打造新时代创新发展的科普之翼,全市公民科学素质持续提升。
加强顶层设计,协同推进科学普及。编制《成都市公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并由市政府办公厅印发。2018年,我市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1.7%,较2012年的6.2%提高了88.7%,在西部地区处于领先地位。
注重融合发展,现代科普传播体系日益成熟。市科协在地铁1号线打造西南地区首列科普主题列车——“why”号,打造移动科普阵地,打造成都首批科普公交专线;建设“科普中国”乡村e站、社区e站、校园e站示范点共396个,实施“科普中国”精准推送试点项目53个,作为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唯一承担中国科协科普信息化应用试点任务的单位,完成落地应用试点任务,被中国科协评为科普信息化落地应用先进单位。
巩固科普阵地,深挖社会化科普效能。探索转化天府绿道生态价值,牵头推进天府绿道青少年科普教育建设各项工作。大力实施“基层科普行动计划”,成功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县(区)5个、全国科普教育基地7个;创建农村示范基地86个,其中16个获中国科协、财政部表彰,创建科普示范社区207个。
丰富科普活动,厚植科普文化沃土。创造性打造“成都市城乡社区科技公共服务集市”“院士专家进校园”等活动品牌;设立“成都青少年科技创新科协主席奖”,精心组织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持续创新科普活动月、全国科普日、科技周等各类科普活动形式,实现市区两级科协紧密联合、线上线下有机结合。八大以来,全市科协系统共举办各类科普活动4万余次,参与公众超过1000万余人次。
科技赋能城市,科技点亮生活。让成都诞生更多“源于成都、引领前沿”硬核科技,让城市创新在更多领域“并跑领跑”,让“科技工作者之家”更适宜创新创业生长,在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和动力源之路上,成都正全速奔跑。
(文章来源:成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