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城市间的竞争并非一成不变,随着城市发展速度加快,随着新产业形态的出现,城市间的角逐也在向新的领域蔓延。
在经历了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之后,第三产业逐渐成为推动众多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在传统的拼经济、拼工业之外,城市的竞争向更深更细层次推进,新服务业不可避免地成为“新战场”。
在这一新的角逐过程中,新一线城市势头渐盛,这些城市在谋求新发展寻找新动力之时,将新服务业作为一个重要突破口。一方面新一线城市经济实力较强,在此基础上催生了一批新业态,新服务业也崭露头角;另一方面,新一线城市各自之间特色鲜明,基于自身特色而选择不同的新服务业作为城市标签,不会像第二产业那样容易陷入同质化竞争。
医美之都、电竞之都、设计之都……一个个新标签更是新一线城市的新营销手段,这与当前热炒的“网红城市”所暗含的城市营销逻辑是一致的。
在各地竞争之际,政策引导自然少不了,但是需警惕过度扶持,应该以市场的力量来推动,政府加以引导。重金扶持的新服务业,是否经得起市场的考验,是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医美之都”、“会展之城”、“网红城市”……在传统竞争领域之外,新一线城市正在开辟城市竞争“第二战场”——竞相打造服务业新标签。
在消费升级以及从实物消费往服务型消费转型的大背景下,中国城市经济新驱动力也在发生微妙变化。结合自身区域特色,发展新兴服务业,寻求城市经济的新增量,已是多数城市的共同选择。
8月2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发布课题成果指出,我国已经进入“服务经济时代”。2018年,服务业增加值占比52.2%,服务业对GDP的贡献率59.7%。服务业就业占全社会就业的比重上升到46.3%,吸收外资的比重已经达到68.1%。
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的城市服务业从业者认为,不同城市对新事物的接受程度有明显差异,城市应该结合自身的优势,去寻找适合自身的、有增长潜力的新兴服务业,向外学习先进经验,向内给予政策支持。
各施所长打造服务业新名片
分地域来看,目前服务业发展依旧呈现地域发展不均衡的情况,东部整体好于西部,一线城市引领发展。
2018年,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50%的地区共有15个。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两座超大城市北京和上海,服务业增加值占比分别达到81.0%和69.9%,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8月13日,上海出台的《上海市新一轮服务业扩大开放若干措施》提出,将进一步放宽服务业外资市场准入限制。8月15日,北京发布在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重点领域推出190项新举措。
除了一线城市外,新一线城市也在竞相打造服务业城市名片。特别是在消费升级大背景下,一些生活服务业领域的产业被看好。新一线城市提出的服务业发展重点,比较热门的包括医美、电竞、直播、会展、音乐……
在这场新的城市竞争之中,众多城市都正在努力挖掘自身资源优势,在不同的服务业领域打造属于自己的新招牌,甚至一些传统的重工业城市也在尝试主动打造新的标签与定位。
从政府给予的补贴政策来看,将“医美之都”作为目标的成都,对调整医美专业设置的高校给予最高2000万元补贴;努力打造“电影之都”的青岛则对入住东方影都的影视作品最高给予制作成本40%的补贴;武汉则打造“设计之都”,提出到2012年实现全市设计产业营业收入2200亿元,新增设计企业100家,新增从业人员6万人。
各地的新兴服务业概念也跟地方的产业特色有一定关联性,比如设立千亿级医疗美容产业目标的成都,拥有以四川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为代表的研究机构,以及本地众多公立医院和民营医美机构。
意图打造“设计之都”的武汉,在桥梁工程、高速铁路等多个领域都拥有较高的设计创新水平。2017年武汉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加入,成为中国继深圳、北京、上海之后第四个设计之都。从“钢铁之城”到“设计之都”的变化,也展现出城市在经济转型过程中自身定位的变化。
在长沙开了4年民宿的田女士,会在每一个房间里特意留下小纸条,上面写着最近的长沙网红奶茶店茶颜悦色的地址和营业时间。成都的吴老板则表示,很多成都民宿老板都会有意在房间里添加熊猫和竹子的设计元素。在这些民宿老板看来,个性化标f签能让旅客加深对城市及民宿的印象。
对于城市发展服务业来说,个性化的标签很重要,比如早年想整容就想到去韩国,想滑雪就想到去瑞士和日本。随着中国人的消费升级,类似的服务性消费需求旺盛,新一线城市之所以塑造各种标签,就是要引导城市服务消费。比如成都打造医美之都,也是看好国内庞大的医美消费市场,这也将成为城市全域旅游发展的一大特色。
新一线城市服务经济崛起
从数据上来看,服务经济越来越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一环。
就全国而言,2019上半年服务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0.3%,比第二产业高23.2个百分点。
就城市而言,四座一线城市和绝大多数新一线城市第三产业增速都高于GDP增速,部分城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甚至超过了70%。
新一线城市中,南京、成都、青岛服务业发展最快,这三个城市2019上半年第三产业增速均超过9%。其中,青岛服务业对全市GDP贡献率达到了76.1%,高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增长25.3%,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84.8%。
青岛还提出打造电影之都,由青岛市、西海岸新区和社会资本各出资50%设立总额50亿元的影视产业发展基金,对入驻青岛东方影都拍摄的优秀影视作品最高给予制作成本40%的补贴。今年爆红的综艺节目《创造营2019》的拍摄取景地,就在青岛灵山湾影视文化产业区。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新一线城市的服务业数据和产业政策发现,目前在新兴服务业领域政策和概念最密集的当属成都。
2019年上半年,成都GDP比武汉高223亿元,二者的差距主要体现在服务业上,成都的服务业数据比武汉高出218亿元,增速比武汉快0.5个百分点。从城市服务业的标签化和差异化定位来看,成都比武汉走了更远的路,不管是成都的医美之都、音乐之都还是第四城的概念营造,在造势上都比武汉领先一些。
武汉2018年提出,实施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八大行动,包括建设中国软件名城、世界设计之都、国家物流枢纽、中部金融中心、国家级会展中心、国家商贸中心、国家健康服务中心和国际滨水旅游名城。
在成都和武汉两地都办过多场活动的光谷创业咖啡总经理李儒雄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在他看来成都服务业比较完备、种类较多、供应链比较全、政府支持力度也更大。在会展经济上,无论是规模、参展人数还是政府扶持力度都优于武汉,在武汉举办的会展一般位置较偏,规模较小,没有形成有规模的会展经济。
李儒雄认为,成都对会展经济的政策支持优于武汉,在省和市都分别设有博览局。城市应该结合自身的优势,去寻找适合自身的、增长潜力较大的新兴服务业,向外学习先进经验,向内给予政策支持,而不是拼命发展已经落后于其他城市的服务业领域。
武汉秋叶PPT创始人秋叶表示,他刚带团队到成都学习,不去北京、上海、深圳,就想看看成都这个内陆城市为什么能孵化短视频生态。成都聚集了一大批头部短视频公司,孵化了一大批头部网红,示范效应激活了成都人的娱乐基因。他在成都见了三家做短视频的团队,其中两位创始人分别从深圳和杭州去了成都,因为成都人才多。
不过,武汉也不甘落后。武汉近三年举办了斗鱼直播节,吸引了很多年轻人的关注,当地官方媒体还组队去西安、成都等地探访网红城市、夜经济发展经验。
秋叶认为,武汉有武汉的产业定位,成都有成都的扶持政策,每个城市有每个城市的优点。
新一线城市的新服务业竞争才刚刚拉开帷幕,各地起跑线不同,有领先自然也有落后,但是不同城市有不同的特色与优势,如何最大程度挖掘潜力发挥优势,这才是这场竞争中最关键的部分。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