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拟IPO企业暴增至近500家 监管层启动财务核查定向扫雷
21世纪经济报道 谭楚丹 深圳报道
IPO下半年现场检查即将开始。上周监管层已抽出定向企业四五十家,进行财务核查。
随着一年时间过半,IPO市场出现大幅变化。
证监会公开资料显示,截至6月27日A股在会企业共有490家,离500家大关距离不远,堰塞湖有可能出现。而从新增申报情况来看,6月就多达172家,尽管有周期性因素,但同比增长达到3.6倍,备受市场瞩目。
与此同时,IPO下半年现场检查即将开始。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独家了解到,上周监管层已抽出定向企业四五十家,进行财务核查。相比以往抽签而言,此次检查将更具针对性。
有市场声音认为,此番检查目的或为解决堰塞湖,不过对此有券商投行人士有不同观点,其认为一方面IPO现场检查已经常态化,另一方面加快审核速度并不意味着放松要求,涉嫌财务造假的行为依然是打击对象。
审核压力陡增
6月下旬一批IPO企业集中申报,令市场大开眼界。
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的统计,6月单月新增申报企业家数达到172家,其中6月28日披露招股书的就有77家,6月21日有54家。下旬新增家数合计占比达76%。
“我们6月倒数第二周到证监会申报,发现报材料的企业真的太多了。”一名上海券商投行人士称。
究其原因,季节性因素为主要原因——上一个会计年度年报有效期为6月底。
但与去年同期比较,依然能看出今年的大幅增长。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2018年6月新增申报IPO企业仅有37家,相较而言今年数量同比上升高达364.86%。
一名上市券商投行人士表示,今年6月数量暴增的另一个原因与IPO审核风向转变有关。“大家发现越来越多净利小规模的企业也能报材料了,这些小企业审核进展也很顺利。这是重要的监管变化。”
此前坊间传出,IPO审核窗口指导的净利润“红线”——即“IPO新申报企业,主板要求最近一年净利润超过8000万元,创业板不低于5000万元”,已出现松动。
记者统计发现,根据Wind可以收录IPO企业的2018年净利润数据中(共376家),目前计划登陆创业板且净利润低于当年5000万红线的有7家公司;而计划登陆主板与中小板且净利润低于8000万的有24家公司。
比如6月28日披露招股书的创业板IPO企业——日月明,2018年扣非归母净利润为4203.85万元;同日计划冲刺主板的立航科技,2018年扣非净利润仅为6922.49万元,均低于前述红线。
在经历6月大批企业申报以后,A股IPO排队数量大幅增加。截至6月27日共有490企业在审(包括已过会),其中主板有180家,中小板102家,创业板208家。业内人士认为,“堰塞湖”苗头出现。
北京一名券商投行人士认为,目前堰塞湖情况属正常现象。“堰塞湖的出现是因为有大量新增企业,而不是长期审核积压的结果。”
如何解决大量排队企业,投行人士普遍表示,接下来预计证监会将加快审核节奏。
深圳一名券商投行人士谈道,“家数增加很多,接下来监管层审核压力会比较大,企业排队时间可能比以前要长。但我估计,为了保持A股IPO审核的吸引力,监管层会继续加快审核速度。”
前述上市券商投行人士则从现有上会节奏角度分析,“6月前上会速度还比较慢,但6月开始就有加速迹象。目前的上会节奏应该会持续到下半年。”
Wind数据显示,证监会6月密集安排18家企业上会,相较5月的11家而言,环比上升64%。
财务核查开启
在IPO排队企业数量即将突破500家关口的时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投行人士处独家获悉,IPO下半年现场检查准备进行,内容为财务核查。
上海一名投行人士告诉记者,与以往随机抽查不同的是,此次为定向检查,即部分预审员对于认为需要检查的公司启动现场检查工作,这类检查会更有针对性。
前述深圳券商投行人士谈道,“其实往年也有类似情况,这一轮算是例行检查,无需过度解读。”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今年上半年监管层已开展过IPO现场检查。而去年证监会就表示,将通过常态化现场检查,督促IPO申请企业提高质量,督促中介机构勤勉尽责。
记者同时还发现,此轮现场检查IPO企业数量要比以往更多。多名投行人士透露,上周监管层已经决定出现场检查名单,涉及企业家数有四五十家。
前述上市券商投行人士谈道,公司还没接到正式通知,但据其了解公司可能有不止一个项目会被检查。
上海一名保代担心项目会进入名单内,“我们希望只是一次单纯的例行检查。”
对于此次现场检查动机,多名投行人士推测监管层意在解决IPO堰塞湖问题。“有可能是因为IPO家数增加了,鱼龙混杂。通过现场检查方式,让一些财务不规范但又想闯关的企业知难而退。”他表示,现场检查消息让部分投行人士感到紧张。
前述北京券商投行人士表示,现场检查可能会导致出现撤材料情况,但不能说明监管层为了解决堰塞湖而检查。“监管层加快审核以及取消部分窗口指导不意味着放宽IPO要求,对于有造假嫌疑的会严惩不贷。”
前述上海投行人士分析,“我理解还是要保证质量,打击有造假嫌疑的企业,如果有企业被吓退了,也说明是真心虚。这和IPO法制化与市场化的理念不违背,无论哪里都不欢迎造假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