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汇交易中心27日数据显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6.4030元,调升69点,续创2018年6月15日以来新高。近期市场对人民币汇率升值热议不断。监管部门七天三次发声,有助于厘清市场误解,避免市场误判。27日召开的全国外汇市场自律机制第七次工作会议,是对前期市场释放出的人民币汇率升值可以对冲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和放弃人民币汇率目标这种观点的澄清和进一步回应。
双向波动是常态
会议认为,当前外汇市场总体平衡。未来,影响汇率的市场因素和政策因素很多,人民币既可能升值,也可能贬值。没有任何人可以准确预测汇率走势。不论是短期还是中长期,汇率测不准是必然,双向波动是常态,不论是政府、机构还是个人,都要避免被预测结论误导。
“从周度和月度短期来看,人民币汇率的准确研判几乎是不可能的,它就是自由波动,由内外盘定价机制决定。”华创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张瑜表示。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国强此前强调,未来人民币汇率的走势将继续取决于市场供求和国际金融市场变化,双向波动成为常态。
事实上,当前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已成常态,并不存在单边升值或贬值的预期。国际金融专家赵庆明也说:“人民币汇率不会大升或大贬,‘进入新升值周期’的言论更是不切合实际。无论从国际上主要货币汇率的走势,还是过去几年人民币汇率的表现来看,涨涨跌跌才是常态。”
汇率不能作为工具
会议认为,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适合中国国情,应当长期坚持。在这一汇率制度下,汇率不能作为工具,既不能用来贬值刺激出口,也不能用来升值抵消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影响。关键是管理好预期,坚决打击各种恶意操纵市场、恶意制造单边预期的行为。
近期人民币汇率升值,正好伴随大宗商品价格连续上涨。市场有观点称,可通过人民币汇率升值对冲国际大宗商品涨价带来的输入型通胀压力。专家对此表示,央行不会利用人民币汇率升值来对抗输入型通胀。
“2020年下半年以来人民币汇率大幅升值,已经起到可观的抵抗输入型通胀的作用。”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钟正生表示,但本轮大宗商品涨价不能单纯定义为输入型,国内政策因素和部分核心原材料供应不足也起到了关键影响。且去年人民币汇率升值已令部分出口企业承压,在海外需求可能见顶并趋于回落的情况下,人民币汇率进一步升值将加重部分出口企业的压力。应对本轮通胀压力还需多措并举,以缓和国内大宗商品供应紧张问题为着眼点。“至于人民币汇率的走势,还是交给市场供求和国际金融市场变化决定为好。”
树立“风险中性”理念
随着人民币双向波动特征不断增强,企业也应注意防范汇率风险。
会议强调,企业和金融机构都应积极适应汇率双向波动的状态。企业要聚焦主业,树立“风险中性”理念,避免偏离风险中性的“炒汇”行为,不要赌人民币汇率升值或贬值,久赌必输。金融机构不仅不能帮助企业“炒汇”,自身也不宜“炒汇”,否则不利于银行稳健经营,还会造成汇率大起大落。
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王春英此前表示,企业树立风险中性的理念非常重要。一是立足主业,理性面对汇率涨跌,审慎安排资产和负债的货币结构;二是合理管理汇率风险,以保持财务稳健和可持续为导向,而不应该以套保的盈亏论英雄。
会议指出,外汇自律机制要坚持不懈,持续引导企业和金融机构树立“风险中性”理念,制度护航,注重实效,落实好“我为群众办实事”,促进实体经济健康发展。
(文章来源:中国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