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前私募大佬叶飞爆料与盘方坐庄,中源家居(603709.SH)、ST华钰(601020.SH)、东方时尚(603377.SH)、维信诺(002387.SZ)、昊志机电(300503.SZ)、隆基机械(002363.SZ)、今创集团(603680.SH)、法兰泰克(603966.SH)、祥鑫科技(002965.SZ)、*ST众应(002464.SZ)等一众公司上了风口浪尖,股价陷入跌跌不休的泥潭。
尽管相关公司纷纷公告否认参与了叶飞爆料的“市值管理”,而在平息市场恐慌方面却并没收到明显成效。
与此同时,证监会也持续表态,将对以市值管理之名实施操纵市场、内幕交易等行为,秉持“零容忍”态度,并决定对相关账户涉嫌操纵利通电子、中源家居等股票价格立案调查。
5月19日,部分叶飞概念股初现止跌企稳迹象,但仍有涉事公司股价继续大跌。截止记者发稿,中源家居下跌2.87%,法兰泰克下跌3.14%,*ST众应下跌5.23%,东方时尚大跌8.01%。
一时间“市值管理”成为资本市场人人避之不及的“脓疮”。
市值管理癌变
实际上,“市值管理”并非洪水猛兽。
市值管理概念的提出,源于2005年的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股改之后,非流通股和流通股的流通制度差异逐步消除,原先的非流通股转变为限售股,在限售期满之后就可以上市流通。
自此,上市公司大股东与中小股东的利益开始趋于一致,公司股票价格涨跌和市值规模升降逐渐开始牵动公司大股东和管理层,如何通过合理有效的市值管理实现企业内在价值的提升并在市值上表现出来,成了摆在所有上市公司面前的重要课题。
“像大股东增持、股份回购、股权激励、定向增发、并购重组这些目前资本市场常见的行为,都是市值管理的手段。”有北京地区资深投行人士表示,另一方面,市值管理的目的也不仅限于提升股价,更有帮助上市公司稳定控制权、防范恶意收购,或是降低融资成本的考虑。
一直以来,监管层也对真正的市值管理持支持态度。
2014年初,大量大型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股价跌破每股净资产。这样的背景下,监管召集了部分商业银行和央企,讨论利用回购普通股进行市值管理的可行性和市场需求。当年3月,证监会也呼吁上市公司重视市值管理,希望对自己公司有信心并且有能力的上市公司,在市场低迷时通过回购股份来维护公司市值。
在此之后,2014年5月,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业内亦称“国九条”),其中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一节明确提出“鼓励上市公司建立市值管理制度”。市值管理正式写入资本市场顶层制度设计的纲领性文件。
然而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市值管理”却逐渐变味。
就在“国九条”发布的当年,证监会即通报了18例涉嫌市场操纵案,其中不乏打着股价维护、市值管理旗号拉抬操纵股价的案例。
“最早是出现了很多PE与上市公司合谋的伪市值管理行为。”有北京地区私募机构相关负责人表示,2013年IPO公开发行暂停,PE机构退出受限,但与此同时上市公司却因此兴起定向增发、并购重组。“不少PE机构开始杀入一级半市场,甚至是二级市场”。
据该私募机构负责人介绍,这种伪市值管理往往由持有上市公司的PE机构与上市公司一道成立并购基金,跟风或者盲目炒作题材,但实际并未实质性的规划,仅仅是从消息面上拉抬上市公司股价,PE机构在期间进行炒作和套利。
南开大学金融研究院院长田利辉表示,市值管理是上市公司基于公开信息和公允价值,综合运用回购、增发等多种科学、合规的价值经营方式和手段,以期实现公司价值最优化的一种战略管理行为。市值管理能够防止股票价格过度背离价值,是在信息公开的背景下对于投资者的保护。
而市场操纵则是利用掌握的资金、信息等优势,采用不正当手段,人为地制造证券行情,操纵或影响证券市场价格,以诱导证券投资者盲目进行证券买卖,从而为自己谋取利益或者转嫁风险的行为。市值管理合规,市场操纵违法,虽然二者同是买卖股票,但是泾渭分明。
黑色利益链
随着证监会对“PE+上市公司”投资模式的警惕,相关的伪市值管理行为逐渐在国内资本市场淡去。而此番叶飞则又曝光出了近年来行“操纵市场”之实的“市值管理”新业态。
此前有证券公司曾分析过伪“市值管理”的两种模式。一是大宗交易商模式,具体由大宗交易商先在二级市场拉升股价,随后股东通过大宗交易将股票卖给交易商,交易商再随后卖出。双方分享收益。二是私募基金模式,即私募基金首先在二级市场建仓,期间上市公司配合发出利空消息压低股价。随后,私募基金拉升股价,上市公司配合发出利好消息。在股价上涨过程中,私募基金逐步卖出股票。双方分享收益。
早在2016年,证监会即查处“利用信息优势进行价格操纵”的第一案。涉案的上市公司宏达新材实际控制人,与私募机构上海永邦投资有限公司合谋,利用信息、资金优势操纵宏达新材股价。
而从叶飞的爆料可以发现,其所称的“市值管理”又掺杂进了公募基金和券商资管这两大要素。
具体而言,由中介与上市公司敲定出资额等交易细节,上市公司配合出利好消息进行股价拉升。与此同时,由资方买入股票锁仓,达到减少流通筹码的目的,减少股价拉升时的抛压盘,减小资方后期对股价运作的阻力。最终上市公司股东套现的的所得再与资方按比例分配。
“其实就是股民俗称的‘抬轿子’,只不过这次叶飞的爆料内容里提到公募基金和券商资管也作为资方参与了操纵市场的行为,给予了市场极大震动。在牵出‘市值管理’黑色产业链的同时,还隐含利益输送的可能。”有沪上地区资深投资人表示。
“这种‘市值管理’确实是长期大家心照不宣的一个业务。个人听说过的流程比较简单,首先上市公司大股东通过大宗交易转让公司股票给私募机构,并且把减持所得的资金也一并给到用于后续拉抬股价,随后上市公司释放一些利好消息,配合私募手中的资金一起做市值。”有券商营业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爆料中提到有公募基金、券商资管参与或许也有通过操纵股价做大产品业绩的需求。
另有上市公司董秘即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透露称,其所在公司股价低迷时,也曾考虑通过“市值管理”和发布并购重组消息,达到拉抬股价的效果。“当时管理层也没想着套利,纯粹想让股价好看点,有资金配合肯定效率更高。后来幸好管理层比较保守,没有实施,实际已经有资方找过来了。”
小市值公司成重灾区
值得一提的是,此番叶飞爆料的内容还提到,上市公司“股东名册”成为其能够实施相关“市值管理”的关键。
2018年,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中证登”)发布的《证券持有人名册业务实施细则》正式开始实施。其中规定,中国结算需在每个月的10日、20日和月底最后一个交易日,向上市公司提供前200大股东名册及按流通证券规模统计的前100名股东名册。
“其他情况下,如召开股东大会,再融资等导致股本变动,公司股价交易异常的情况下,上市公司也可以申请去看股东名册。”上述上市公司董秘表示。
相比之下,普通投资者只能在上市公司每季度披露报告时才能一窥公司股东变动的情况,且报告发布时,距离上季度结束已至少有一个月的时间。
“即便不主动申请,操盘方每10天看一次前200名股东,再通过10天的均价去测算对方持仓成本,相当于打牌偷看了对家底牌。在拉抬股价的过程中,股东名册也方便操盘方去确认自身的控盘大小,从而决定何时的卖出时机。”上述资深投资人解释称,这也是叶飞曝光的个股都是小盘股的原因,在股东名册的帮助下,资方可以更快速、更精准的实现对个股的控盘。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目前叶飞声称涉及“市值管理”的10家A股上市公司,无一例外均是市场中的小盘股,且流动性平平。
其中,除维信诺与东方时尚流通市值分别达到113亿与73亿外,其余个股流通市值均不到30亿元,*ST众应流通市值更是不足9亿元。在流动性上,据wind数据显示,东方时尚、维信诺、今创集团、*ST众应四只股票过去一周平均换手率均不到2%。平均换手率最高的昊志机电也只有9.17%。
对于可能存在的利用“股东名册”进行操纵股价的行为,有接近监管人士表示已违反了新修订的《证券法》。具体而言,新《证券法》规定,证券交易场所、证券公司、证券登记结算机构、证券服务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应当依法为投资者的信息保密,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者公开投资者的信息。
不过,新《证券法》明确,证券登记结算机构也应当向证券发行人提供证券持有人名册及有关资料。“登记结算机构向上市公司提供证券持有人名册是法定义务。”但上述接近监管人士也表示,目前监管层已经注意到了“股东名册”相关制度可能存在的问题。
田利辉更进一步指出,上市公司要防止恶意购并、市场操纵,需要更为频繁地了解自身的持股股东。但与此同时,股东也应有权利向上市公司请求股东名册等信息公开。他建议,我国应该进一步推动信息披露,推进智能监管,防范假借市值管理之名的市场操纵。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