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去年关于餐厅强制扫码点单的争议吗?当时,中消协表示此举侵害消费者权益,新技术不应该成为特殊消费群体的阻碍,国内多地监管部门开展了专项整治行动。
然而,据工人日报报道,张女士近日在北京朝阳区某火锅店就餐,又被告知点餐开发票必须扫码。吃了一顿饭要扫三次码、关注两个公众号,让人恍惚觉得时间回到了去年,一切整改都不曾发生。
这年头,消费者想找个真人提供服务,怎么就这么难?除了下馆子时找不到服务员帮忙点单,另一个消费者备受诟病的场景是,想打电话联系售后,按了半天号码也找不到人工客服,总是人工智能在绕圈子说话,解决不了实际问题。
商家的想法不难理解,做生意总想实现利益最大化,雇人的成本比使用软件要高,而且这些软件能够解锁人工做不到的功能——让消费者登录注册可以收集更多个人信息,公众号可以在消费者手机里占据免费“广告位”,人工智能连续工作多少个小时都不累。
但是,这一切的前提是,商家不能把自己的利益建立在侵犯消费者权益的基础上。任何时候,这一条底线都不容逾越。
以扫码点单为例,一些消费者之所以抗拒,除了担心它过度收集个人信息,还有很关键的一点,那就是有时这些智能软件实在难用得很。面对着半天刷新不出来的页面,面对着手一滑导致点好的菜都消失不见的页面,面对着字体太小老人家根本看不清楚的页面,岂能不想找个服务员干脆利索地帮忙点菜,顺便还能介绍一下菜品特色?
人类社会正在从信息化、数字化时代迈向智能化时代,固然无法强留曾经街边小店老板记得街坊邻居每个人口味那份温情,但智能软件总得让人感受到技术带来的便利,而不是给人们徒增麻烦。
说到底,不是所有人都抗拒扫码,而且国家对于收集个人信息的管理也在收紧,但没有人会享受一次非常糟心的扫码经历;如果人工智能足以帮助人们解决需求,是不是真人对话其实也没有那么重要。
对于商家该怎么做,社会上已经形成共识,那就是必须尊重消费者的选择权。在消费者希望找到一个真人为自己提供服务时,只需要按一个键、说一句话就能够实现这个微不足道的愿望,不用跟人工智能斗智斗勇好几分钟,更不用收到冷冰冰的一句“桌上有码自己扫”。
值得思考的是,既然有共识、有规定、有整改,但仍有商家反其道而行,问题出在哪里?如果商家每年都要逼社会上讨论一轮、整改一轮,倒是不奇怪为什么每年都要过一次“3·15”了。
文章来源:南方Pl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