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当好便民利企“土保姆”
“坐地办”转向“现场办”,“围着办”转向“网上办”,“等着办”转向“马上办”……在全市按下复工复产复市复商“快进键”的当下,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立足职责,以作风建设“攻坚年”为契机,大力实施“两转”(转职能、转作风)和上述“三办”,积极开展项目用地“土保姆”专项服务活动,受到广大企业和办事群众的好评。
开展“土保姆”服务活动全力保复工复产用地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一度让一些部门的工作陷入停摆。但即便是在疫情防控最吃紧的2月份和3月份,我市的土地供给、规划管理服务等工作一直“在线”,从未中断。
3月15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组织召开了一场线上专家咨询会。会议由该局规划编制科主持,建设工程科项目办理人、建设单位有关负责人、项目设计单位汇报人员和5名专家参会。经过3个多小时的讨论,最终圆满完成了国投·襄阳府住宅小区D地块和民发·深圳工业园项目规划及建筑设计方案竞选的专家咨询工作。“在召开这次会议之前,我们就将方案竞选资料提前发给专家,由参评专家认真审阅后提出各自推荐方案,并提交咨询意见。”该局规划编制科负责人刘玉娇说。
而在更早的2月28日,市行政审批局收到了一封感谢信。
原来,襄阳市星光别苑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建设的庞公别苑项目A地块电子申请材料通过网络于2月26日提交后,2月27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行政审批窗口就完成了该项目的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审批,并发放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电子版)……
该公司在感谢信中说:“在疫情防控期间,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推出的‘网上办、掌上办、帮代办’服务举措及时、高效、创新,让企业深受感动。”
一直在线办公的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今年2月及时出台加强用地保障支持、降低企业履约风险和资金压力、优化便民便企服务等措施,强化资源要素供给,保障社会经济平稳运行。同时,在网上拍卖了多宗工业和商住用地,不仅为项目建设提供了用地支撑,也提振了市场信心。
大项目是发展的新引擎,支撑着发展的大底盘。
今年,全市有省级重点建设项目50个,其中既有产业类项目,也有基础设施建设、民生类项目。为服务好这些重点项目,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专门制定了“土保姆”工作方案,对项目实行领导包保,主动深入项目、建设单位,了解企业用地需求,分类梳理企业在批地、征地、供地、用地等方面的困难和需求,加大协调,及时解决问题,推动项目及时用地,复工复产。
方案出台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书记、局长郑德安就带领相关负责人,分别与樊城区政府、高新区管委会对接沟通,就棚户区改造、国家储备林建设、奥特莱斯项目用地、团山物流园搬迁、汉江创业创新产业园等城市建设项目进行深入交流,现场解决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转职能、强融合,首先要转变思想观念,从‘坐地办’转向‘现场办’,从权力部门转向责任部门,主动担责、积极履职,要从执法、审批、监管转向服务民生、服务发展上来;要从要素匹配转向聚焦生态文明建设上来。”郑德安说,自然资源和规划干部职工必须摒弃落后的理念,聚焦企业需求、人民群众的期盼,精准服务,以解决问题、产生效果为最大导向,千方百计推动发展。
报批材料“能少就少”审批环节“能简尽简”
5月13日,湖北文理学院迁建项目工作人员收到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下发的《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和选址意见书》,相比以往,不仅不再需要在土地、规划之间两头跑,而且申请材料明显减少,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
以往,用地单位想要取得相关许可,需要在规划和国土部门之间两头跑,分别办理审查手续;现在,仅需将申请材料一并提交至市政务服务中心“工改”并联审批综合窗口就能转至城区分局一并审查,办理时限压缩至2个工作日,让企业省力、省心又省时。“和过去相比,实行‘多测合一’以后,我们楼盘的开发周期大为缩短,开发成本明显降低,这种变化产生的效益对房地产企业来说非常可观。”襄阳东铁正新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郑成全说,由于实行“多测合一”,市测绘研究院不到半个月就完成了涉及规划、国土和房产的竣工测量,交房时间提前两三个月。
其实,这主要得益于机构改革带来的便利。今年,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以创新体制机制为突破口,全面开展并联审批工作,大力推进“多规合一、多审合一、多证合一、多测合一”,积极探索推动工业“标准地”出让,不断提高行政审批效率,报批材料“能少就少”、审批环节“能简尽简”。
据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行政审批科科长常海涛介绍,通过流程再造,目前已将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项目用地预审意见合并,统一核发证书;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用地批准书合并,统一核发新的许可证。改革后,审批事项大幅度合并精简,报件材料大幅度减少,审批时间大幅度压缩,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降低了制度性交易成本,方便投资落地。
“我们要继续突出流程再造,创新工作方式,做到自然资源要素‘能保必保’、报批材料‘能少就少’、审批环节‘能简尽简’、审批速度‘能快则快’。”郑德安在该局作风建设“攻坚年”大会上要求干部职工学会换位思考,业务流程再造时切实估计服务对象的感受。
“不见面”能审批不出户可办到证
疫情改变了人民的生活,也悄然改变着政府职能部门的运转模式。
疫情期间,市民王先生在宜城市老家过年时,在网上仅用16分钟办理了购房产权证;家住襄州区双沟镇的张先生,在银行工作人员的协助下,用1小时23分,在网上办理了不动产贷款抵押证书。
据不完全统计,自2月1日以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通过襄阳市不动产登记网办大厅,在网上为市民办理不动产权证和贷款抵押产权证166764本,成功实现不动产登记服务“不延期、不暂停、不见面”。
两个工作日为襄投置业公司颁发了黄家湾还建安置小区(二期)A、B、C三个地块的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疫情期间,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大力推行“网上办事”“不见面审批”,群众坐在家里就能办不动产登记证、工程规划许可等事项,减少了人员聚集、阻断了疫情传播,切实维护了广大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同时,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制定了《襄阳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推行建设工程许可事项“网上办”的通知》,尝试推行了工程规划许可“不见面”审批,信息化技术保障、审批件传签、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缴纳、证件打印等全流程、全环节无缝对接。
信息化建设是业务流程再造的重要手段,也是切入口和突破口。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将大力加强智慧系统建设,全面推动自然资源和规划系统业务一般事项“不见面”办理,大幅度提高网上办理比例;大力提升网上办事的便捷度和实用性,实现受理入网、办事在网、办结出网,全程留痕,做到线上审批在“阳光下”,把“网上办”这项便民、利民的好事向纵深推进,做到全业务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