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流量即财富,正所谓“树多有枯枝,人多有白痴,粉丝多有劳斯莱斯”。不止是个人在想方设法刷存在感导流,以期一夜爆红之后一夜暴富,精明的企业家们也尝到了把自己变成网红之后的诸多好处,网红企业家为自己和企业带来的附加价值甚至可以量化成多少金额的广告投入。
格力电器因为董小姐的爆红而省下多少广告费不好计算,但是,从她的大幅靓照取代成龙登上各种广告媒体可以感受一下网红企业家的号召力。
而总爱跟董小姐打赌的雷军,更是把网红效应做到了极致,通过系统的、有计划的、持续的吸粉、导流、变现,雷军已然成为了一位超级网红,相得益彰的是,小米也同步成长为一家拥有海量粉丝的网红公司。
毋庸讳言的是,网红公司的好处多得让人眼红,但是,关注度太高也带来一些不便,公司和高管的一举一动都是新闻,都惹人注目,都招来“说三道四”,特别是当有些事情本来想“打枪的不要,悄悄地进村”,无奈树大招风,再怎么低调也掖不住藏不了,不解释心里发怵,一解释画蛇添足,左右不是人。
比如说这次小米联合创始人林斌减持股票顺带扯上“慈善”,本来是想找个借口掩饰一下内心的不安(毕竟股价腰斩后又创新低),没想到招来媒体的一通炮轰,真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啊。
回顾上市之初,因为崇拜乔布斯而被人称为“雷布斯”的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雷军曾许诺“要让在上市首日买入小米公司股票的投资人赚一倍!”
那个时候,不知道是真的信心爆棚还是存心忽悠投资者接盘,到处赶场的雷军戏码十足,有些金句言犹在耳,比如“小米的估值是苹果加腾讯”,“小米的总市值预计2000亿美元”。富有讽刺意味的是,8月30日小米股价为8.53港元/股,相比发行价17港元,惨遭腰斩,假如以发行价买入,刚刚好赔掉一半,8月30日最新市值2044亿港元,离2000亿美元,差了一个美元兑港元的汇率倍数。
据经济观察网报道,有市场人士认为总裁减持对二级市场的投资者信心一定是重大打击,小米总裁在股价低位时,中报静默期一过即减持,大概率让股价雪上加霜。
该市场人士还将林斌减持事件对比了腾讯控股总裁刘炽平在2018年3月时的减持百万股事件,腾讯在总裁减持后股价一路向下。无论企业业绩如何,总裁的举动将成为直接参照,总裁减持超过1%,已经很大件事了,像小米这样的“明星”上市公司,如今股价连绵下跌,风雨飘摇之中一旦出现高管连续减持套现的动作,会让大量投资者或投资机构远离。
不独小米股价表现令人失望,去年以来,一批缺乏核心技术含量的独角兽公司股价纷纷跌落神坛,比如第一家互联网保险公司——众安在线,2017年上市之后股价一度冲击100元港元,最高97.8港元,现在跌到不足18港元左右,不见了80%,比小米更惨。
去年小米上市之后,程大爷在券商中国论市专栏中就撰文谈到自己对它的担忧。小米成功上市,经历破发——反转大涨,这不仅是一个悬念的结束,更是无数个悬念的开始:小米到底值多少钱?是哪一只手把它从破发的深渊中拉了回来?时间是小米的朋友还是敌人?它最终能独树一帜,摆脱众安在线们的宿命吗?一年之后的现在,答案就像一具僵尸摆在那里,足以证明互联网独角兽们的高估值就是一个大泡沫,不可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股市里的事,你说是偶然吧,但也有其必然性的一面。
时间是一面照妖镜,也是一把杀猪刀,长期来看,它杀的一定是猪。
去年,雷布斯自豪地宣布,小米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既可以做硬件、又可以做新零售,还可以做互联网服务的“新物种”。
小米上市前,争论最多的是小米公司的商业模式,小米到底值多少钱是市场关注的一个焦点。一大波券商研报从不同角度挖掘小米的“伟大”之处:说手机业务,它就对标苹果华为;说物联网业务它就对标腾讯;说新零售它就对标亚马逊,;会员变现它就对标Costco。
在一片赞美声中,仍然不乏头脑清醒并坚持职业操守的卖方分析师,比如国金证券研究所研究总监唐川在小米上市时发布的研报就唱了一下反调,这份报告基于基本面估值,对小米集团给予“减持”评级,12个月目标价16港元。他还称,每股18.82港元是目前小米估值的上限。
现在回头看看,发现这份难得清醒的研报仍过于乐观,至于香港那边的卖方给出的30港元目标价,事实证明就是一个“屁”。
对于小米IPO后的股价表现,唐川去年夏天预计,在上市6个月后将面临早期VC和PE股东减持的巨大压力。这是因为小米在历史上共有九轮优先股融资,合计融资金额达15.8亿美元。不幸言中啊!
按理说,卖手机、空调、电视机和电饭煲等智能家电的小米,估值上最应该对标的是格力、美的、海尔、长虹。但是,小米极力避免投资者把自己跟格力美的海尔长虹视为同一逼格,因为格力的14倍PE、美的的14倍PE对于小米的投资人来说,不啻是降维打击。
过去互联网圈的常规玩法是,亏损烧钱扩市场,保增速上市,只要有增速估值就不会低,为此近年来独角兽都在不断忙于收购或者内部孵化热门项目来扩充体量。但上市后,二级市场认不认这个模式是个问题,这种完全靠不断融资烧钱速成的独角兽公司,不仅估值广受质疑,投资模式也屡遭诟病。
在去年的那篇关于小米的文章中,大爷我一再强调了对互联网行业独角兽技术含量成色不足的担心。欧美成熟市场中的创新型企业,技术创新的比较多,而国内相当数量的创新企业靠的还是商业模式微创新。
国内独角兽公司,真正扎扎实实做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的少,大多数沉迷于商业模式的“微创新”,这种微创新成了一个颇让人不安的普遍现象,它们过度使用甚至夸大宣传自己的“科技创新”水平,将“创新”作为营销噱头来吸引眼球做大粉丝流量,这类独角兽无非是在现有的互联网技术和电子商务模式上搞点小花样,用粉丝流量为基础获取高得惊人的估值水平,再以泡沫化的估值水平来进行IPO前的多轮融资,再获取庞大的资金流,接着便大玩烧钱游戏,最终以蛊惑人心的独角兽形象高溢价上市,等到各大小风投套现离场之后,上市前一直讲得热血沸腾的“创新”故事便戛然而止,跟着股价也就一地鸡毛,让接盘侠永远站在高岗上。
这样的科技公司,于科技创新有害无益,只会导致整个社会的创业氛围变得短视、功利、浮躁。
正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融学教授徐强所说,有些没有核心技术的公司只是把市场规模做大了,虚胖,上市是想圈一笔钱,把业务抛给资本市场。要把创新产业做起来,靠烧钱扩规模,这不是创投企业未来应该发展的方向,也是中国互联网发展的错误方向,未来真正有前途的、能促进国家持续发展的独角兽,一定是有技术壁垒的技术创新性企业。
减持是权利,慈善是善行,前者值得尊重,后者值得表扬。但是,把这两者扯到一起来说,就让人反感。
反感的原因是,股市里边时不时就跑出个老板来拿慈善说事,却又让人感受到他的诚意。
这次小米联合创始人林斌减持,说是因为要做慈善,而在之前,雷军得了当时市值90亿的股票奖励也说要捐给慈善,小米股东都爱慈善,按理说应该得到赞美,但是市场不仅不买账,反而还一片质疑。
根据港交所信息披露,林斌于发布二季度财报后连续三日卖出共计4130.34万股小米股份,售出均价分别为每股9.07港元、8.92港元和8.92港元,套现约3.7亿港元,折合人民币超3.4亿元。林斌此次出售股份,占其所持股份比例为1.48%,其持股比例从11.67%减少至11.47%。而上周五小米集团股价为8.53港元,已经逼近8.37的历史新低。搞不懂有什么伟大的慈善事业在感召林大老板,让他在小米股价处于如此脆弱的状态下还果断减持。
似乎是为了稳住小米股价,雷军赶紧跑出来表态,林斌一年内将不再出售小米股份,但是,不论如何,主要股东逢低抛售小米股票行为还是引发了外界质疑,担心林斌是计划高位套现,这样的举动没法不让小米的中小股东对公司的长期价值产生怀疑。
对于林斌的减持行为,小米的回应是说部分用于公益慈善,无独有偶,此前小米发布公告称雷军在上市前作为激励股份而获得的约6400万股B类股将捐赠给慈善机构,而这笔上市前授予雷军的股权激励,也曾因在捐给慈善机构前引来外界质疑,小米相关人士回应称是业内惯例,看来小米公司热衷于慈善事业是有传统的。
不过,跟雷军的慈善行为略有不同的是,林斌这次减持股票,正值小米股价再创历史新低之后,几乎所有持有小米的股民均处于套牢状态,减持行为无异于在股民的伤口上撒盐,就算是真的要去做慈善,以伤害小米的小股东利益为代价去做慈善,这样的慈善真的“善”吗?
自2018年7月9日小米在香港上市以来,从16.6港元破发开盘,到短期摸高22.2,然后就是“一江春水向东流”式的跌跌不休,至今已经腰斩,这个点位还要卖,慈善是没有说服力的。所以,消息一出,质疑一片,有位网友直接了当地指出慈善就是一种掩护。还有网友给林斌留言说,减持非常正常,之所以关注度高还是因为小米股价低迷,散户基本上都被套牢了!
据新浪财经报道,除了林斌出售股票,根据港交所最新权益披露资料显示,小米主要股东晨兴资本于7月4日向基金各GP及LP配发小米集团合计约1.11亿股B类股份,此次配股可视为各GP及LP将其在基金权益兑换为小米集团的股票。有证券内部人士表示,晨兴资本在此次交易中获得基金权益,此举是股票转让的行为。
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1月9日,小米发布公告称,雷军和控股股东承诺一年内不减持小米股票,CFO周受资亦做出同样的承诺。但包括总裁林斌在内的其他高管当时并没有作出不减持承诺。
为了提振市场信心,6月3日以来,小米已经连续进行了19次股票回购,耗资达10亿港元。回购的效果也很明显,从6月初到7月初这段时间,小米股价一直处于上升态势,不过之后又开始下跌。
对于林斌“慈善”减持风波,股市广播主持人问“大爷怎么看”,我归纳总结了以下几点:
第六,上市公司大股东还是先努力让持有股票的股民解套,再考虑去多做慈善公益,股民深套,你却自顾自地减持去做慈善,感觉顺序搞反了。做慈善还是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心里装着股民,做事顾及一下股民的感受,这些虽然是“小事”,但却是“大慈善”,还是古人说得好,“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