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西昌市礼周镇村民刘某无意间发现自家30余亩地中1/10的玉米已有虫害痕迹,并观察到有灰色蛾子。经过四川省农业农村厅植物保护站工作人员和专业检测机构的认证,该蛾为草地贪夜蛾,并已在当地定殖为害。
据悉,草地贪夜蛾为杂食性害虫,源于美洲热带和亚热带地区,2016年1月在非洲首次被发现,两年时间遍及非洲44个国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2018年8月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出全球预警。该蛾孵化的幼虫喜食玉米、甘蔗、高粱、马铃薯等80多种植物,受害后一般减产20%-30%,严重时造成绝收。
草地贪夜蛾成蛾每晚可飞行100公里,繁殖能力极强,今年年初在我国云南省首次被发现,并迅速在我国华南、西南和江南许多地区扩散。此次为首次在四川境内发现。
据了解,四川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之一,玉米、马铃薯是四川重要的粮食作物,同时高粱是川酒产业的主要原料。“这些作物都是草地贪夜蛾最喜欢取食的植物,一旦该蛾大量迁入,将对全省粮食生产和川酒产业构成巨大威胁。”四川省农业农村厅植物保护站站长、推广研究员尹勇分析认为,根据该蛾的生长传播特性和当前农作物生长情况,其在川即将进入高风险传播期,四川各地必须做好防控准备,打响“虫口夺粮”战役。第一,强化责任落实。各地需对草地贪夜蛾危及粮食安全保持高度警惕,强化属地管理责任,分解细化查治工作责任清单,确保责任落实到人、防控措施落实到田。第二,密切监测,掌握发生动态。各地要采用多种方式密切监测草地贪夜蛾迁入和发生情况。建立报告制度,一旦发现疑似成虫和田间危害情况要立即向当地政府和上级农业农村主管部门报告,并采集样品送相关科研单位鉴定。
与此同时,还要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和农民的宣传培训力度,引导农户正确认识草地贪夜蛾的危害,掌握识别和防控方法,形成群查群防群治的联防联控合力。防控策略上,要抓早、抓小,通过“打点保面”将草地贪夜蛾扑灭在迁入初期和低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