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日报》6月28日(记者 金小莫),日前,翌圣生物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翌圣生物)的科创板IPO申请获上交所受理。翌圣生物是一家聚焦生命科学产业链上游核心原料的企业,如若顺利,它的上市也将为科创板生物医药的产业拼图再添一块。
据招股书,翌圣生物成立于2014年,主营业务系分子类、蛋白类和细胞类生物试剂的研发、生产与销售,是国内少数可同时覆盖三大品类生物试剂研发和生产的企业。下游客户不乏已在科创板上市的生物医药企业,如之江生物(38.750, -0.74, -1.87%)(688317.SH)、圣湘生物(30.040, -0.31, -1.02%)(688289.SH)等。
2019年至2021年,翌圣生物的营收分别为9786万元、1.86亿元、3.22亿元,三年营收的复合增长率为81.27%;企业也已实现盈利,2019年至2021年,公司的净利润分别为181万元、5297万元、1.01亿元,对应的毛利率分别为55.43%、68.72%和75.75%。
生命科学的上游核心
翌圣生物所处的是一条“长坡厚雪”型赛道。
眼下,生物产品正蓬勃发展,而类似抗体、核酸、疫苗等耳熟能详的生物制品的研发和制造都离不开上游的生物制剂。仅以科研端产品为例,Frost & Sullivan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生物试剂科研市场规模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346亿元的规模。
据翌圣生物招股书,目前,国内的生物制剂基本由国际企业主导,进口依赖现象较为明显。其中,分子类生物试剂中赛默飞、凯杰、宝生物(Takara)和伯乐(Bio-Rad)具备领先优势,蛋白类生物试剂市场则由安迪生物和派普泰克领跑,细胞类生物试剂市场中赛默飞、丹纳赫和默克占据主导地位。
产业链上游的对外依赖,也暴露出了种种弊端,这在新冠疫情期间更加凸显。
同据招股书,2020年度新冠疫情在全球爆发,国内体外诊断与检测市场对生物试剂的需求量猛增,而又由于国际运输停滞等原因,国内生物试剂市场供需失衡,建立本土供应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这,也给了翌圣生物一次机会。
一方面,翌圣生物有机会承接了一定量的新冠相关订单,后者主要来自体外诊断企业。
据招股书,2020年至2021年,公司与新冠相关的产品销售收入分别为4615万元、8174万元,分别占比24.77%、25.42%。同时,这段时间内,伯杰医疗、之江生物的名字也出现在了翌圣生物的前五大客户名单中。
另一方面,翌圣生物来自非新冠业务的营收也有了较大的增长。2020年至2021年,翌圣生物非新冠相关收入分别为1.40亿元、2.40亿元,分别同比增长了43%、71%。
这有没有可能是因为进口的生物试剂因运输受阻,下游客户转而另寻替代方案的结果呢?待国际运输恢复之后,翌圣生物是否还能继续维持高增长?对此,翌圣生物未再做进一步说明。
核心客户群体仍限于科研单位
进一步来看,翌圣生物的擅长领域在于科研产品的研发,下游客户也以科研机构为主。据招股书,截至2021年底,翌圣生物合作客户总数超过7300家,其中科研客户超过5100家,占比近70%。
另一方面,科研机构市场具有客户分布广,单个客户的采购金额较小的特点,无论是产品开发还是销售,与工业产品都具有明显差异。而在后者中的市场份额才是决定企业竞争力与估值的关键所在。
因此,翌圣生物拟加快进行成果转化,进一步打开产品应用场景。企业拟赴科创板募资11亿元,用于翌圣生物总部及产业化基地项目(8.32亿元)、上海研发中心建设项目(2.96亿元)。
“在中国生物试剂市场快速发展、替代进程加速之际,翌圣生物总部及产业化基地项目将有助于公司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把握市场机遇、满足市场和客户对公司产品日益增长的现实需求。”翌圣生物在招股书中表示,未来将向客户提供多种生物试剂“一站式”采买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