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伊始,首发新股频遭“滑铁卢”,新股破发渐趋常态。
截至1月18日,2022年挂牌上市新股合计18只,其中已有7只破发,破发率达39%,6只上市首日即破发。
这7只破发的新股中,于1月14日上市的翱捷科技(106.000, -1.00,-0.93%)(688220.SH)首日跌幅最大。该股发行价164.54元,开盘首日报收109元,当日最大跌幅35.65%,截止收盘跌33.75%。
“作为投资者,将来会回归到更为理性的投资上来。”有市场人士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
新股为何频繁“破发”?
对于近期新股频繁破发的原因,1月16日,全球财富管理论坛总干事李剑阁在公开演讲时表示,相较于审批制,注册制压实了发行主体和中介机构的责任,监管机构不再对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IPO价值进行实质性的审批,把对企业信息的识别、市场风险承担责任交给投资者。
“IPO破发其实是资本市场的常态,投资者应该逐步认识,逐步适应,提高在发行市场上的选择理性和风险承受力。”李剑阁表示。
为促进买卖双方均衡博弈,提升发行定价市场化水平,2021年9月18日,证监会发布了注册制下发行承销一系列规则调整,通过完善高价剔除比例、取消定价突破“四数孰低值”时需延迟发行的要求、加强询价报价行为监管等内容。
数据显示,刚刚过去的2021年,首日破发的新股达到20只。
”从IPO市场来看,近期新股定价新规后的整体破发率还是维持在10~20%,引发了一些市场担忧;但如果我们观察历史上2009年A股新股定价改革后的市场,或者是近5年的香港IPO市场,会看到无论是破发率还是上市后平均涨幅数据均维持在20-30%附近,所以,新股出现破发本身是市场化改革的必经之路。”国泰君安(17.850, 0.37, 2.12%)新股首席分析师王政之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
德邦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吴开达从市场情绪角度分析了新股破发的原因:
“询价新规”落地后,投行定价权大幅提升,仍有大量参与询价投资者抱着搭便车的入围心态参与,使得新股定价中枢大幅提升,面临一定破发风险;另外,二级市场承接资金对不同属性新股的偏好不同,一定程度上也会造成破发。
在“询价新规”实施前,原规则中“10%高价剔除比例、定价四数孰低”的要求使得新股定价成“买方市场”,投资者有抱团压价的倾向,支撑了新股较高首日涨幅。
“目前,破发常态化是注册制市场化定价的正常现象。”吴开达对界面新闻表示。“长期来看,这种现象将打破‘新股不败’的思维定式,在一定程度上遏止炒新的不合理行为,促使新股收益的理性回归,IPO定价将由博弈行为转变为对新股真实价值的判断。”
“新股不败”已成过去式
王政之预测,从打新市场整体来看,预估2022年新股市场仍然有望维持2%以上的无风险收益,对于“固收+”产品来说仍是不错的配置板块。
“在过去的3年中,网下打新市场一直维持着5%以上的无风险收益,吸引了大量追求稳定收益的资金参与其中,但是新规之后新股定价将形成拉锯战博弈,破发风险加大,打新无风险收益迅速收窄或导致市场上少数账户退出。”王政之表示。
未来在打新方向上,王政之建议,具备“高价+高流通盘+高募资+高超募比例”的个股需要谨慎申购,新股不败已经是过去式,未来20%甚至30%的破发率可能会是常态,其次在项目选择上需要对具有某些破发特征的个股更为谨慎,提高选股能力将是未来打新的重点。
当前,随着破发现象的陆续出现,投资者一味报高价寻求入围的策略正在被修正,市场正在快速进行自我学习。
Wind数据显示,2021年以来至9月18日询价新规实施之前,125只科创板新股的平均弃购数量为2.83万股;新规实施之后,截至2021年底,这一数据升至16.75万股,增长492%;98只创业板新股平均弃购数量为2.51万股,新规后增加276%至9.43万股。
一位市场人士对界面新闻表示:“机构投资者一般不会无脑申购,都会对新股的价值有所研判;而对于个人投资者来说,“闭眼打新”的时代可能即将过去。未来,重视新股基本面研究的投资者仍能通过筛选优质标的获得可观的打新收益。”
吴开达认为,投资者策略变化之后,一二级定价接轨,研究能力取代入围率成为新的分配逻辑。现行规则下,当且仅当新股临近破发,投资者将重新考虑自己的安全边际,进行报价,从而打破搭便车报价策略,博弈再平衡。此时,赚取的一二级价差不再无风险,收益的分配方式不再是入围率高低,轻研究重博弈的定价方式将有效改善,收益分配回归研究能力。
不过,数据显示,目前个人投资者的网上打新规模还未出现明显变化。
Wind数据显示,2021年9月19日至2022年1月11日,38只询价发行的科创板新股网上发行有效申购户数平均为555万户;而2021年初至2021年9月18日,126只科创板新股网上发行有效申购户数平均为551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