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宣传:五问“人肉开盒”
来源:浙江宣传 作者: 发布时间:2023-12-07 09:20:31
来源:浙江宣传
对于“人肉搜索”这个词,想必大家并不陌生。而现在,一种成本更低、手段更隐蔽、信息泄露更彻底的“人肉”新模式——“人肉开盒”正在悄然兴起。
“人肉开盒”指的是利用非法手段公开曝光他人隐私数据与信息的行为,“被开盒者”因此而受到没完没了的电话轰炸、网络谩骂和恶意虚假举报。近来,不少媒体曝光了“人肉开盒”事件,其中一宗案件涉18个省(市)共计40余人。令人诧异的是,这背后的主谋竟是两名未成年人。
有人惊叹这次网暴侵权案件牵涉范围之广;有人意外“开盒”行为者的低龄化和群体化;有人焦虑即便自己不是公众人物是否也会遇到别有用心的偷窥者;更有人疑惑该如何监管这种游离于法律边缘的隐秘行为。
某自媒体博主被“开盒”后接到骚扰电话 图源:央视新闻某自媒体博主被“开盒”后接到骚扰电话 图源:央视新闻
一问:谁被“开盒”?
“人肉开盒”正在成为不法分子在网络上对不同群体、不同圈层进行恶意攻击的一种网络暴力行为。一些网络“极端派”组成的社群内,经常充斥着要对那些观点不同、“非我族类”的网友进行“盒威慑”的言论。像之前,针对一起热传的虐猫事件发声的多位明星就遭到“人肉开盒”,一些人的身份证、手机号等信息被曝光。
与“人肉搜索”不同的是,“人肉开盒”不单单是搜索、曝光你的信息,还会在网上纠集一群人“分工合作”,盯着你的线上和线下动向,时不时发来匿名信息骚扰恐吓、谩骂侮辱,让人感到毛骨悚然。
更可怕的是,除了针对明星或公众人物,这样的网络暴力行为正越来越多地让普通人成为受害者。此类犯罪行为,造成部分被害人经历“社会性死亡”,甚至可能会造成受害者精神失常、自杀等严重后果。互联网的开放性,让“开盒”行为不只局限于圈层之内,而且很容易蔓延,外溢到整个网络空间中,为网络戾气和网暴行为推波助澜。
二问:谁在“玩火”?
据报道,在一些“人肉开盒”案件当中,不少涉案者是未成年人。一些未成年人寻求猎奇、新鲜,在“开盒”的瞬间似乎有了一种虚假的快感。有参与者直言:“现实中是一个高中生,碰到女生连一句话都不敢说”,但“开盒”的过程让自己有了一种掌控他人的感觉。
不顺眼的网络博主、看不惯的同学,甚至态度不好的老师都可能成为他们“单边制裁”的对象。这种“惹我不开心、开你没商量”的“戾气社交”,在某些圈层中形成了一种暴力病态的风气。
而相比以上,更可恶的是为了谋取利益而唆使未成年人去“开盒”的人。这些不法分子大量窃取隐私信息,将之低价打包出售给未成年人,对未成年人形成不良引导。一些青少年涉世不深但触网很早,法律意识较为淡薄,容易被人误导,在价值观还比较模糊的时候就不知不觉成了被不法分子利用的工具。
值得一提的是,还有一些国外不法分子也在网络“死角”虎视眈眈,对未成年人展开“围猎”,应当引起警惕。前文提到的两个未成年人,就是在境外平台上加入了相关群组,参与了对受害者的“人肉开盒”行为。
图源:视觉中国图源:视觉中国
三问:谁是“帮凶”?
当看到“网络开盒”的攻击行为时,一些网民会产生趋同的认知心理和行为特征,对“开盒”行为不但不制止,反而叫好起哄,让“开盒”行为不断加码升级。
由于互联网本身的开放性、匿名性特征,一个网民可以在网上对他人施暴并保持匿名。网络的“遮掩”给了他们逃脱责任后果的无负担心理,他们认为偌大的网络世界,被法网罩住的肯定不会是自己。再加上一些人法律意识不强,对网络行为的不良后果缺乏足够认知,自以为只是“吃瓜”,殊不知是在犯罪。
有时候,来自素不相识的普通网友没来由的恶意和攻击,往往容易成为“被开盒者”难以承受之重,成为压垮他们的“稻草”。而当“被开盒者”合法权益受到侵犯后,想要找到“开盒者”却是较为困难的一件事,多数情况下受害者只能忍气吞声,难以让施暴者付出应有代价。
四问:谁来“供料”?
在互联网世界,几乎每个人都无处可藏,所有个人信息都可能随时被暴露在日光之下,这也导致“人肉开盒”的不法行为有了可乘之机。
从以往经验来看,物流、金融、电商等行业是数据泄露的重灾区。据专业人士分析,“内鬼”违规获取隐私数据,以及网络爬虫攻击、植入木马和漏洞攻击等是数据泄露的主要原因。
大量的隐私数据一旦泄露,就可能在看不见的角落被兜售。所谓“社工库”,就是用各大网站用户的资料数据库搭建的数据库查询平台,是黑客与大数据进行结合的一种产物。黑客们将泄露的用户数据整合分析,然后集中归档在一个地方。“开盒者”有时候就会查询“社工库”信息来实施侵害。
大数据时代,凭借个人在网络上留下的数据痕迹,就可能成为被“开盒”的对象,甚至致使个人遭受无休止的网络暴力和生活骚扰。因此,个人信息保护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重视。
某明星发文称被“开盒”了,个人信息泄露,很多人打来骚扰电话,不得已换了手机号 图源:“中国普法”微信公众号某明星发文称被“开盒”了,个人信息泄露,很多人打来骚扰电话,不得已换了手机号 图源:“中国普法”微信公众号
五问:谁该“出手”?
“人肉开盒”的恶行,冲破了道德底线,更逾越了法律红线。前不久,中央网信办启动“清朗·网络戾气整治”专项行动,其中“网络厕所”“开盒挂人”行为被列为要集中整治的第一个问题。“人肉开盒”是网络毒瘤,必须重拳出击,还网络空间一片清朗。
除了要对“人肉开盒”行为进行严厉打击,让恶意“开盒者”得到应有的法律制裁,也要溯源隐私数据与信息是如何泄露的,对相关链条进行前置性干预与阻断,全力铲除“开盒”背后的利益交换,让所有人都能安心将自己的信息放在“隐秘的角落”之中。
“人肉开盒”之所以屡禁不止,与一些商业平台失管缺管也不无关系。有人说,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就像生活在透明的盒子里,购物软件知道你买什么,视频软件知道你看什么,社交软件知道你聊什么,地图软件知道你去哪里……“人肉开盒”再一次把信息安全问题推到了公众面前,也是在倒逼平台完善升级。
对“开盒”这类不法行为,平台要坚守底线,不仅要做好个人信息安全保护、防止泄露,还要加强内容审核、处理屏蔽,堵住网络失管漏管的“盲盒”。
对于“人肉搜索”这个词,想必大家并不陌生。而现在,一种成本更低、手段更隐蔽、信息泄露更彻底的“人肉”新模式——“人肉开盒”正在悄然兴起。
“人肉开盒”指的是利用非法手段公开曝光他人隐私数据与信息的行为,“被开盒者”因此而受到没完没了的电话轰炸、网络谩骂和恶意虚假举报。近来,不少媒体曝光了“人肉开盒”事件,其中一宗案件涉18个省(市)共计40余人。令人诧异的是,这背后的主谋竟是两名未成年人。
有人惊叹这次网暴侵权案件牵涉范围之广;有人意外“开盒”行为者的低龄化和群体化;有人焦虑即便自己不是公众人物是否也会遇到别有用心的偷窥者;更有人疑惑该如何监管这种游离于法律边缘的隐秘行为。
某自媒体博主被“开盒”后接到骚扰电话 图源:央视新闻某自媒体博主被“开盒”后接到骚扰电话 图源:央视新闻
一问:谁被“开盒”?
“人肉开盒”正在成为不法分子在网络上对不同群体、不同圈层进行恶意攻击的一种网络暴力行为。一些网络“极端派”组成的社群内,经常充斥着要对那些观点不同、“非我族类”的网友进行“盒威慑”的言论。像之前,针对一起热传的虐猫事件发声的多位明星就遭到“人肉开盒”,一些人的身份证、手机号等信息被曝光。
与“人肉搜索”不同的是,“人肉开盒”不单单是搜索、曝光你的信息,还会在网上纠集一群人“分工合作”,盯着你的线上和线下动向,时不时发来匿名信息骚扰恐吓、谩骂侮辱,让人感到毛骨悚然。
更可怕的是,除了针对明星或公众人物,这样的网络暴力行为正越来越多地让普通人成为受害者。此类犯罪行为,造成部分被害人经历“社会性死亡”,甚至可能会造成受害者精神失常、自杀等严重后果。互联网的开放性,让“开盒”行为不只局限于圈层之内,而且很容易蔓延,外溢到整个网络空间中,为网络戾气和网暴行为推波助澜。
二问:谁在“玩火”?
据报道,在一些“人肉开盒”案件当中,不少涉案者是未成年人。一些未成年人寻求猎奇、新鲜,在“开盒”的瞬间似乎有了一种虚假的快感。有参与者直言:“现实中是一个高中生,碰到女生连一句话都不敢说”,但“开盒”的过程让自己有了一种掌控他人的感觉。
不顺眼的网络博主、看不惯的同学,甚至态度不好的老师都可能成为他们“单边制裁”的对象。这种“惹我不开心、开你没商量”的“戾气社交”,在某些圈层中形成了一种暴力病态的风气。
而相比以上,更可恶的是为了谋取利益而唆使未成年人去“开盒”的人。这些不法分子大量窃取隐私信息,将之低价打包出售给未成年人,对未成年人形成不良引导。一些青少年涉世不深但触网很早,法律意识较为淡薄,容易被人误导,在价值观还比较模糊的时候就不知不觉成了被不法分子利用的工具。
值得一提的是,还有一些国外不法分子也在网络“死角”虎视眈眈,对未成年人展开“围猎”,应当引起警惕。前文提到的两个未成年人,就是在境外平台上加入了相关群组,参与了对受害者的“人肉开盒”行为。
图源:视觉中国图源:视觉中国
三问:谁是“帮凶”?
当看到“网络开盒”的攻击行为时,一些网民会产生趋同的认知心理和行为特征,对“开盒”行为不但不制止,反而叫好起哄,让“开盒”行为不断加码升级。
由于互联网本身的开放性、匿名性特征,一个网民可以在网上对他人施暴并保持匿名。网络的“遮掩”给了他们逃脱责任后果的无负担心理,他们认为偌大的网络世界,被法网罩住的肯定不会是自己。再加上一些人法律意识不强,对网络行为的不良后果缺乏足够认知,自以为只是“吃瓜”,殊不知是在犯罪。
有时候,来自素不相识的普通网友没来由的恶意和攻击,往往容易成为“被开盒者”难以承受之重,成为压垮他们的“稻草”。而当“被开盒者”合法权益受到侵犯后,想要找到“开盒者”却是较为困难的一件事,多数情况下受害者只能忍气吞声,难以让施暴者付出应有代价。
四问:谁来“供料”?
在互联网世界,几乎每个人都无处可藏,所有个人信息都可能随时被暴露在日光之下,这也导致“人肉开盒”的不法行为有了可乘之机。
从以往经验来看,物流、金融、电商等行业是数据泄露的重灾区。据专业人士分析,“内鬼”违规获取隐私数据,以及网络爬虫攻击、植入木马和漏洞攻击等是数据泄露的主要原因。
大量的隐私数据一旦泄露,就可能在看不见的角落被兜售。所谓“社工库”,就是用各大网站用户的资料数据库搭建的数据库查询平台,是黑客与大数据进行结合的一种产物。黑客们将泄露的用户数据整合分析,然后集中归档在一个地方。“开盒者”有时候就会查询“社工库”信息来实施侵害。
大数据时代,凭借个人在网络上留下的数据痕迹,就可能成为被“开盒”的对象,甚至致使个人遭受无休止的网络暴力和生活骚扰。因此,个人信息保护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重视。
某明星发文称被“开盒”了,个人信息泄露,很多人打来骚扰电话,不得已换了手机号 图源:“中国普法”微信公众号某明星发文称被“开盒”了,个人信息泄露,很多人打来骚扰电话,不得已换了手机号 图源:“中国普法”微信公众号
五问:谁该“出手”?
“人肉开盒”的恶行,冲破了道德底线,更逾越了法律红线。前不久,中央网信办启动“清朗·网络戾气整治”专项行动,其中“网络厕所”“开盒挂人”行为被列为要集中整治的第一个问题。“人肉开盒”是网络毒瘤,必须重拳出击,还网络空间一片清朗。
除了要对“人肉开盒”行为进行严厉打击,让恶意“开盒者”得到应有的法律制裁,也要溯源隐私数据与信息是如何泄露的,对相关链条进行前置性干预与阻断,全力铲除“开盒”背后的利益交换,让所有人都能安心将自己的信息放在“隐秘的角落”之中。
“人肉开盒”之所以屡禁不止,与一些商业平台失管缺管也不无关系。有人说,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就像生活在透明的盒子里,购物软件知道你买什么,视频软件知道你看什么,社交软件知道你聊什么,地图软件知道你去哪里……“人肉开盒”再一次把信息安全问题推到了公众面前,也是在倒逼平台完善升级。
对“开盒”这类不法行为,平台要坚守底线,不仅要做好个人信息安全保护、防止泄露,还要加强内容审核、处理屏蔽,堵住网络失管漏管的“盲盒”。
下一篇:返回列表上一篇:车主注意!国内油价或压线下调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