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本质是城乡人口分布的变化,其中主要包括人口自然增长与人口城乡流动。从这个角度看,人口自身发展是城镇化变动的约束条件,决定了城镇化可能达到的程度。”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张车伟在2021年12月30日举行的“2021年《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绿皮书)研讨会”上如是表示。此次研讨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举办,主题是“迈向现代化的中国城镇化”。
张车伟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发展阶段。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推进新型城镇化对于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生态文明和促进共同富裕影响重大。因此,在迈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如何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是需要深入研究的重大问题。
张车伟表示,分析探讨城镇化与人口增长减缓的关系要重点关注并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是预测分析城镇化的未来趋势。从人口自身发展变化和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目标两个视角,对城镇化趋势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显示,中国将在“十四五”期间出现城镇化由高速推进向逐步放缓的“拐点”,“十四五”期间直至2035年,城镇化推进速度将不断放缓;2035年后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城镇化率的最大值大概率会出现在75%-80%之间。尽管城镇化推进速度会放缓,但到2035年还将有约1.6亿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中,这些人口将会对城镇人口分布格局产生显著影响,需要谋划好产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布局和供给。
二是考察人口流动的新形势、新问题,提出了应对策略。人口流动经过开始、加速和转折期后,已经进入了饱和分化期,增速开始下降。为促进人口均衡流动,应逐步完善就业优先的宏观政策体系,畅通城乡要素流动通道,加快建立覆盖流动人口的统一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
三是研究公共服务与新型城镇化的关系。随着城市建设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流动人口越来越看重城市的公共服务水平,教育、医疗和住房等对于吸引和留住流动人口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促进城市发展成果共享,应构建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将常住人口特别是流动人口实际享受到的城市公共服务作为评价城镇化质量的重要标准,以“城市公共服务覆盖率”作为现有城镇化评价的关键指标。
四是探讨城镇化空间格局变动和优化方向。分区域看,城镇化水平存在明显梯度差异,呈现自东向西逐步降低态势;分城市规模看,城市人口扩张呈现明显的规模正相关特征,即人口规模越大的城市扩张越快,规模越小的城市扩张更为缓慢。虽然大城市成长较快,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其辐射带动作用还有待提升,同时一些超大特大城市“城市病”问题也比较突出,需要在都市圈和城市群范围内统一规划加以解决。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