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深圳21年,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近日启动了“深圳新实业深调研”,聚焦新技术、新制造、新产业,计划推出系列新经济报道,共同见证深圳产业爬坡过坎、转型升级的过程,寻找深圳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新增长极。探寻在“双区”驱动战略背景下,深圳新实业如何引领高质量发展。
南都新实业调研团成员、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郭万达表示,深圳是我国科技创新的高地,新技术、新产业层出不穷,新实业在深圳表现尤为突出,如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等领域。他认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深圳的高质量发展要为全国探路先行。政府要及时调整政策去支持产业的新发展、新变化,要借鉴和吸收国际先进经验和做法,积极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对接国际标准甚至要积极主动参与标准制定,为新实业的发展赢得主动权。
南都新实业调研团成员、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郭万达。
为新实业的发展建立一个更加弹性、宽容的政策环境
时间往前回溯,在深圳产业发展的时间轴上,曾历经三次较大的产业转型。从“三来一补”起步,到仿制创新阶段,再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历经传统制造、精密制造、智能制造三个关键阶段,不断向全球价值链上方迈进。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经管学院教授、深圳市原副市长唐杰在接受采访时说,深圳经济和产业发展在过去的40年里,每隔七八年就是一个周期,也经历过腾笼换鸟,产业出走。而关键在于能否在低潮之后淘汰落后,吸引先进。
在深圳,这种持续上台阶的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过程,被形象地称为是“爬锅底策略”。深圳的工业化过程从初期低层次起步进入全球分工体系,这是一种无奈的开始,逐步向上攀援是必须的选择。离开炙热的锅底,才能走上自在、自为、自主的发展道路。
实体经济是大国之基,发展实业是国之大计。深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粤港澳大湾区中心城市,更是我国的工业重镇,工业制造业是这座城市的底色。
如何理解“双区”驱动下“新实业”这个概念?广州市博士科技创新研究会会长、广州市社会科学院高级研究员彭澎表示,“双区”驱动下的“新实业”,首先要具有“双区”属性。即产业先进性上有示范引领效应,产业集群上有湾区协作效应。其次,是“新实业”。即开辟新的技术、新的创意、新的产品、新的消费、新的市场等新领域,有车间、工场、实验室、孵化器、成果转化平台、现代化数字化智能化生产线、生产管理团队等实体。
在彭澎看来,新实业的发展,既有直面“卡脖子”工程的高大上难题攻关,也有“颠覆性”创造另辟蹊径。既有与广东省先进制造业布局和深圳产业结构相关的实业,也有崭新的“无中生有”新科技、新模式、新动能。
郭万达则指出,新实业的发展一定会带来供给侧、需求侧的重要变化,改变生产、消费、分配、流通等各个环节,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尤其是在“双碳”时代,新实业的发展要更加讲究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他表示,深圳拥有特区立法权,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生物科技、新能源汽车、无人驾驶等产业发展上“立法先行”,为新实业的发展建立一个更加弹性、宽容的政策环境。
调研团组织各界嘉宾以期共同探寻答案
湾区新动能,深圳新实业。在调研之前,南都发起成立了“王牌调研团”,目前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郭万达,广州市博士科技创新研究会会长、广州市社会科学院高级研究员彭澎,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李守宇,天风证券研究所汽车行业首席分析师于特,北京大学深圳研究院创新部部长邱四海,埃森哲全球创新中心董事总经理王军等来自产学研资各界的嘉宾已加入“南都新实业调研团”,为走访调研提供多方支持,共同见证深圳产业转型的升级变迁。
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南都新实业调研团将通过走访调研、座谈、专访等形式了解各行业企业的发展情况,后期在南都全媒体渠道以深度报道、视频新闻、宣传海报等载体向外界展现深圳实体经济的发展现状,针对行业发展中的痛难点建言献策。系列报道将从战略性新兴产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智能制造等领域出发,叩问在“双区”驱动战略背景下,深圳经济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
从量变到质变,深圳的产业发展已经走过40多年的历程。从“三来一补”起步,到仿制创新阶段,再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历经传统制造、精密制造、智能制造三个关键阶段,不断向全球价值链上方迈进。
而在“双区”驱动的战略背景下,深圳产业转型升级正在进入新阶段,夯实基础研究,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未来,深圳如何走出一条高质量的发展之路?如何发挥好政府产业政策的有效性?协调好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浪潮中,如何做好前瞻性产业布局?如何搭建产学研资等多方高效协同的全过程生态链?
带着问题深调研,南都新实业调研团组织各界嘉宾以期共同探寻答案。目前,南都新实业调研团及企业申报深调研仍在持续征集中。
文章来源:南方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