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经济和社会大局,护航党的二十大顺利召开,成为明年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与往年相比,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保障”“高质量”“统筹”“稳定”等词成为高频内容,这使稳增长的信号进一步增强。
多位财税人士分析,会议在延续“稳中求进”“六稳六保”工作基调的同时,新增了“各方面要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政策发力适当靠前”的表述,这为财政政策下一步应对经济压力留足了空间。
“从今年前10个月的财政收支数据看,当前政策的发挥空间基本处于相对保守状态,受上述政策影响,预计明年上半年财政政策会更加积极,但前提会兼顾持续性。”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杨志勇判断。
财政表态积极
梳理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要点,我们会发现“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已然成为此次会议对积极财政政策执行效果的一个落脚点。
一位财税人士介绍,强调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并非此次中央经济工作首提,在会议召开之前,市场已对“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的提法有所关注。
9月6日,在2021中国国际数字经济博览会上,国务院副总理刘鹤表示,“如何发展数字经济,要善于创造软环境,持续完善法治环境,适度超前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资源和服务供给,保护公平竞争,反对垄断”。
11月24日,刘鹤在《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文章再次强调“要适度超前进行基础设施建设”。
作为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在上述两个不同的场合对该内容的提及,也为下一步政策如何落地提供了参考思路。“从财政政策发力角度看,明年财政政策将更加积极,整体会呈现‘重心前置、精准高效’的特征,目的是着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前述财税人士分析。
一个客观存在的现实是,当中国经济从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后,中央对财政政策的预期也在微调,而通过大规模基建投资发挥财政作用的功能正在被弱化,财政政策的结构调整逐渐开启。
这种变化,还体现在过去三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财政政策作用的表述上。
综合看,2019年会议用的是“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到2020年,这一表述改为“加大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力度”。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谈及此问题时,强调要“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
三次会议,三种表述,在市场人士看来,变化背后中央弱化财政对传统投资作用的态度逐渐明确,转而更强调对新基建的支出力度。
在光大证券首席宏观经济学家高瑞东看来,适度超前的基础设施建设,是服务于发展数字经济的客观要求。“超前”意味着基础设施的建设要领先于行业, “适度”则强调推进节奏要配合产业发展情况以及市场实际需求,防止重复建设、盲目投资。
根据高瑞东的调研,目前适度超前的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数字化基础设施领域,比如5G、云计算、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基础设施等;二是对传统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改造,包括能源、水利和交通基础设施。
事实上,当全球进入数字化时代,中国推进新基建投资,不仅能寻找新的增长点,还有助于在新一轮变革中实现弯道超车。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网